吱呀一声,沉重的老木门缓缓打开,走进鹿泉市大李庄村一座老四合院,青砖,石刻,木雕,仿佛都在记录着这座院子80年的风风雨雨。“这是我爷爷他们盖的房子,房子别看老,却很结实。孩子们让我去市里住,我舍不得老院子,一直住在这里。”住在院落里的72岁老人黄凤兰告诉记者,虽然儿孙们都走出了四合院,走进大城市,但这里有她深深的记忆,她愿意与老屋一起守望四季变幻。
再好的别墅也不如老院子沿槐安西路一直往西,走不多远再往北,便到了大李庄村。大李庄一位黄姓村干部告诉记者,虽名为大李庄,村里人数最多的却是黄姓。“黄姓先人来到村里已经有20多代,好几百年了。”
大李庄村民大都半工半农,近年别墅开发大潮正在逼近,附近已有多个别墅区在建。而在72岁的黄凤兰老人眼里,那些富丽堂皇的别墅都不如自家院子住起来舒适自在。黄凤兰的老伴去年去世了,如今她一人居住在四合院里。“房子从1930年开始盖,陆陆续续盖了4年才最终完工,施工的匠人来自山西五台山。”黄凤兰说,她的曾祖父曾常年在山西太原的一家绸布店做掌柜,在店里有些股份。曾祖父年老返乡务农后,黄凤兰的爷爷将股份变现,用一部分钱在家乡大李庄盖了这处四合院。可以说,这座四合院是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晶。
门窗都是80年前老物件记者看到,这座四合院是青砖盖成,在以石头为主要建材的村子中,显得卓尔不群。
院门便是门面,四合院的歇山顶门楼可以说是这座院子最用心经营的地方,尽显殷实人家的气派。两扇木门前蹲着两个石刻门墩,上面雕刻着青松和梅花鹿,有着长寿的寓意。房门之上原来有一面巨大的木匾。“上边写的是‘推心置腹’四个字。”黄凤兰说,当年家里的老人便告诫孩子们为人要诚恳、不要打小算盘。可惜的是,当年“破四旧”时,匾额被摘下来烧毁,屋脊上那些雕刻精美的吻兽也被推下来踩了个粉碎。
四合院中都是北方地区常见的砖木结构平房,所有房间的屋门和窗户都是80年前的老物件,只不过以往窗户上的白纸现在换成了玻璃。
如今,只有面阔五间的北屋还住人,其他房屋都已成为储藏间。记者走进北屋,透过传统纹饰的窗棂,能看到窗外的婆娑树影。屋子里摆设很简单,只是两件太师椅和一张方桌,因为年深日久,看不出当年油漆的颜色。
仔细观察,这座四合院外形粗犷,细节之处却透露出精致的美感。每个房屋底部的四个角,用的都是砌得方方正正的青石,门楣等处的木雕颇见屋主人的审美情趣,有的是凤凰,有的是走兽,历经80年风雨,依然栩栩如生。
人屋俱老,不知后人谁会居住?
四合院有宏大的美,也有玲珑的小处的美。从纵向的时间轴看来,四合院里几代人的故事也像一杯纯醪,经历了祖辈的辛苦营建,到儿孙们凭知识走出农门,走出四合院,这些故事都让人品咂不尽。
四合院外表是青砖,其实里边是土坯墙。“不要小看土坯,保暖作用很好呢,冬暖夏凉。都80年了,房子没出过一点毛病。就是前几年有一次下雨时间特别长,有一处房顶有点漏,用水泥填了缝,现在一点事儿没有。”老人说,孩子们多次让她到市区居住,但她总不习惯。“我自己在家里什么都有,我不愿意去。”
更让老人不忍离去的,还是曾经生活在老宅中的一代代家人留下的印迹。老人说,近年来,经常有人来到村里,看到她家有人居住,跑过来要收古董,“即便是老辈儿们留下来的榆木的太师椅,我也舍不得卖掉,留着吧,看见老家具,就像看到亲人。”老人说,这些东西,都是无价之宝,怎么能卖?
虽然不能和晚辈朝夕相处,但黄凤兰老人也为儿孙们的发展感到骄傲。“儿子和闺女们生活都不错,有个孙子还去了新加坡留学。”
黄凤兰还记得当年四合院的热闹场景。当时爷爷和奶奶都在这里住,一大家子人,别看4座房子,十几间屋子,大都住着人。如今儿孙们都已在县城和石家庄工作和生活,只有逢年过节,大家从四面八方回到四合院,院子里才会重新回响起当年那种欢声笑语。“回到四合院,大家就像回到了小时候,开心地念叨各自的见闻。”黄凤兰感叹一声,“我已经老了,屋子也老了。以后谁还会在这里打开房门,扫扫尘土,刷洗碗筷?” 记者在大李庄采访时看到,不少老旧的房屋早已倾颓,犹如废墟,而主人都已不知何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