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雄宝殿、少林寺山门、钟楼、鼓楼、木牌坊……一堆不起眼的木头,在雄县老人邓春江手里,变成了一件件玲珑别致的微缩古建。从五年前开始,邓春江运用古代榫卯结构工艺,把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古建筑“搬回”到自己家里。
奇观:微缩古建筑显手艺1月4日下午,记者来到雄县老人邓春江的陈列室,5件逼真的微缩古建筑整齐地排列在一起,构成了一组古建筑群。“这座大雄宝殿是我的第一件作品。”邓春江指着最里侧一座模型说,这件作品在2010年开始制作,原型是五台山上的一座庙。整座模型约一人高,整体保持着木料原本的朴实色调而又不失光泽,从远处望去,颇能显出古典中式建筑的恢弘与肃穆。“虽然是微缩的,但这老手艺也必须经得起推敲。”邓春江说,除了个头小,他的模型和原建筑别无二致:大殿正侧门均可以自由开合,门窗都采用了镂空手法进行雕刻,通透而精致。屋檐下的斗拱交错,向外挑出,每个檐角上都装饰着神兽,檐角下面则挂着铜铃。“如果拍出照片来,几乎都看不出来是微缩的。”
从2010年的“大雄宝殿”开始,随后的5年时间里,邓春江接连创作了木牌坊、少林寺山门、钟楼、鼓楼等4件作品,每一件都至少用去一年时间来完成。
惊叹:中华传统工艺很神奇邓春江说,他所有的模型都是靠木制构件之间的凹凸结合组装在一起的,也就是“榫卯技术”,“每一件作品,从柱子、门梁、斗拱到窗户、门,一颗钉子都没用。”
这些模型,都是用一些不过10余厘米的细碎零件一点点拼装而成,每个零件都是靠邓春江手工制作。邓春江随意拾起一件十几厘米长的拼装构件。“这一块部件得用30多个零件拼成,做一件成品,估计得用上几十万片零件。”
精致的模型并不只是“花架子”,邓春江找出一张照片: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乐滋滋地坐在“大雄宝殿”的屋顶上玩耍,大殿却丝毫无损。
为了验证模型的坚固程度,邓春江用一只手拉住了山门模型的一个檐角,把山门生生拽出去三四米,“采用的都是真正的榫卯技术,绝对结实。”
痴迷:睡觉都在计算用料“我从初中的时候开始学木工。”邓春江说,自己是“老三届”,1970年初中毕业,在当时“既要学工、也要学农”的号召下,他选择了木工班,虽然对这门手艺很有兴趣,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走上这条路。
几十年的时间并没消磨掉邓春江对木工的热情,2010年,花甲之年的他再度拾起了年轻时曾痴迷的手艺,一发而不可收拾,简直成了“木痴”。
邓春江带着记者来到他的“工作区”。制作间里,各种工具铺陈开来,墙上贴着几张用料单,地上满是木屑。邓春江演示起工作场景:先用锯将木料切割成型,再用刨打磨,最后用刀刻出榫头和卯槽。由于榫卯结构本身对咬合程度要求很高,对于微缩模型来说,每一步都需要格外精心。
设计室里放置着一张很大的桌子,上面铺着各种大幅的设计图纸,桌子周围堆着各式各样的零件。由于零件太多,邓春江不得不把厕所开辟成了储藏室。“我也没算过每天做多少个钟头,反正我躺床上睡觉都在算,哪一个部件得用多少材料、多少零件。”
心声:只想给后人留点“遗产”
“我做这个一不图名,二不图利。”邓春江说,“现在民间没什么人学这个了,我有这么点手艺,就想给后人多留下点遗产。”
邓春江的精湛技艺引得不少古建爱好者慕名而来,其中还有不少外国客人上门拜访求购,出价都很高,但是他始终没有出售。“这些都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精髓,哪能随随便便地让他们弄走?”
现在,邓春江正在制作一对需要600000片零件的“日月塔”,他在微缩古建筑之路上,还有着更多的计划。“我还有很大的热情,想做出更多的古建筑微缩景观,留下来,让后人去研究、去发扬。”